close


前幾天提到,我最近迷上烤麵包跟蒸饅頭。饅頭的事,先告一段落。這幾天開始來烤麵包。我大概是在德國住太久了,對那種台灣賣的,鬆鬆軟軟,沒內容的麵包向來沒好感。回台灣,友人大力推薦什麼天然酵母歐式麵包,我還真的花了一百塊買了個來吃。天啊!什麼天然酵母,那絕對是假的,酵母不會這樣發的。什麼歐式麵包,歐洲人才不吃這種軟軟鬆鬆的麵包。這種沒內容,又不實的麵包,花一百塊買一顆,還吃不飽的,沒有德國人會買的!



所以說,每次回台灣都有「文化衝擊」。我不太能接受那種台灣對歐洲人生活的「狂想」。特別是許多為商人銷售的噱頭,台灣人以為歐洲就是這樣。如果真的到歐洲來,就會發現,歐洲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。以吃的來說,歐洲傳統的食物,比起我們中式的料理,極為粗糙,大肥大肉,重口味,為了蓋住不新鮮感。因為天氣冷的關係,沒蔬菜,沒什麼吃的。所以食物盡量以能保存久的方式來料理。食物被這樣處理過,大多數就失去新鮮的味道,吃起來也不太健康。



這就是著名的Pumpernickel,我住的這邦名產。全裸麥加一些其他的穀類,然後低溫烤個一天以上,烤到水份喪失。這樣就可以放很久,不會發霉或壞。可以想見,這麵包有多硬多札實。


如果妳喜歡吃札實的山東饅頭,或像早年台灣常賣的「鹹光餅」(又叫「繼光餅」)那樣口感的東西,那就會喜歡吃歐洲的麵包,又硬又實。如果不喜歡的話,那在歐洲會很不習慣。不過話又說回來,這也是要看一下在哪個國家。法國、義大利的話,麵包做的跟德國又不太一樣。我去過幾次荷蘭,他們也是喜歡吃台灣那種軟軟的麵包,不過比較像那種懷舊的台式麵包(紅豆麵包啦、蔥花麵包啦)。不過在歐洲沒人要吃台灣賣的那種「天然酵母歐式麵包」!!



我家那位因為不愛吃純小麥麵粉的麵包,所以我只好做全麥或是混麥的麵包。這裡要一提的事,一般我們的小麥是可以用一般的酵母來發的。但是如果要做裸麥(Roggen; Secale cereale)或其他的麥的話,就不見得發得起來。裸麥有自己發的方法,裸麥要用所謂的Sauerteig,我不知道中文叫什麼,我就暫譯酸種麵糰。這個酸種麵糰,顧名思義,聞起來會酸酸的。也就是把麵糰放到發酸,發酵起來。做法有點像老麵糰那樣,要去養酵母。簡單說,第一天放三湯匙裸麥,三湯匙水,然後置溫暖處讓它發酵。第二天再放同樣的量。第三天也是。到第三天那一碗麵糰應該會有泡泡,聞起來酸酸的。如果到第四天覺得真的有發酵感,那就可以拿來作種麵糰。當然所有發酵需要的條件很類似。溫度很重要,太冷就會發的比較慢。所以如果三天沒發起來,那就要再等,等到麵糰發出泡泡聲,開始發酵(其實有點像醃酸白菜)。



這個發酵方法同要可以用在小麥麵糰上,也就是也可以做小麥酸麵糰。並不是做麵包一定要買酵母,這樣的做法也可以。這就是所謂真的天然酵母。不過天然酵母有好有壞,好的一面是,這真的是純天然,沒人工化學的東西。壞的一面,自己做酵母當然就有長霉壞掉的可能。我們當然可以盡量在廚具上,用燙過,乾淨的碗盤。但是空氣中的一些細菌黴菌還是無法避免。



來說說食譜。我不知道台灣買不買得到裸麥。我這個食譜是裸麥跟小麥各半的混麥麵包。事前,我先做了點裸麥的種麵糰。要做的前一夜我先做了個50g的小麥的種麵糰,作法:
種麵糰:要置夜
50g小麥麵粉,加30g溫水,加0,6g酵母
25g裸麥麵粉加25g溫水,也就是要做前要有50g的酸種麵糰


主麵糰:
上面的兩種種麵糰
100g小麥麵粉
100g裸麥麵粉
90g水
一湯匙糖
一茶匙鹽


所有的材料混在一起,然後靜置到麵糰發起來。然後把麵糰整整型,做成要吃的樣子。在發酵一次。就可以烤了。現用200度烤個十五分,之後轉成180度。至於其他有的沒的就沒什麼重要了,我第一次做加了點五榖麥片,第二次做加了點Müsli(德式的早餐混麥片),第三次加了點核果。喜歡麵包甜一點,多加點糖沒關係。不過鹽就要小心,鹽會影響發酵。加多了會發酵不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idenaeff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