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EDC1551.JPG
Rotkohl

前一陣子一位朋友打電話過來,問我要不要跟她一起網購些台灣來的食品。這裡以前要買醬油、買點亞洲來的食品,都只買得到泰國、韓國貨。日本醬油或食品實在太貴了(什麼時候我們台灣產品也能這樣有品質貴貴賣?),我只有久久才會投資一次。日本香菇跟醬油真的好吃,比起韓國、泰國貨品質真的好太多了。最近這幾年,這裡的大陸貨越來越多,問題是品質呢?我實在不敢買。上回想吃海帶,到亞洲店去看,只有大陸貨。中文寫著水發海帶。德文標示,非食用品,僅供裝飾用。請問?那是可以吃還是不能吃啊? 我最後還是沒買。

很多朋友受不了這裡的飲食,吃得還是很台式。三餐煮,中午帶便當。全吃台式食品,全靠台灣親友寄或網路訂。帶便當對德國人來說,不是什麼很新鮮的事。德國人自己也帶便當,只不過是麵包夾點火腿、起司、蔬果。倒是晚餐吃熱的,對德國人來說很新鮮。很多德國人家庭,只有中餐吃熱的,晚餐吃冷的,也就是麵包、火腿、起司、蔬果。要是在德國的青年旅館住過,吃過晚餐,就知道我在說什麼。

我吃東西的習慣也變得很德國。我幾乎都只買當地的食材。對應環保的呼應,我們幾乎只吃當季當地生產的蔬果。也就是說不吃從外地坐飛機進來的蔬果。不過我還是喜歡晚上吃熱的。還好我家那位也是,所以我們晚餐是吃熱食的。我也幾乎不做台式料理。所以也幾乎不用補什麼貨。題外話一提,有次回台,受一位友人之託,帶了三公斤的潤餅。回來後,這位友人也很大方,馬上要送我半公斤。我也馬上拒絕了。我一回德國,就開始吃當地的菜色,簡單點。把潤餅送我,光要搞那些料,我頭就開始痛,算了,不吃也罷!

紫甘藍算是冬季的蔬菜,所以燉紫甘藍是典型的冬季菜。我前幾週天氣還很冷的時候,運氣很好,買到了最後一批冬季剩的紫甘藍。市場上常見的甘藍一般有白跟有紫。白色的在德國常做成有名的德國酸菜Sauerkraut。紫色的就叫Rotkohl,德文裡不說紫,說紅。要是切菜時,不小心染到白色的布料,布料看起來會變成藍藍的。據說以前也會拿紫甘藍的汁做天然的藍色素。

我常提,這類的包心菜在德國是又硬又粗,要用台式的快炒來料理是不行的。一般都是要慢火慢慢燉,燉到爛;要不就是像酸菜那樣去發酵。這類的東西口味做起來都比較重。話又說回來,也有把這類包心菜切成細絲,然後當沙拉來吃的,這樣吃起來脆脆酸酸的。紫甘藍就常和胡蘿蔔絲混一起做成沙拉。

我這次這個燉紫甘藍,算是到地的德國菜。來德國旅遊,一般會吃到一兩次。超市也有賣做好的罐頭或瓶裝的。我在台灣賣外國食品的超市也看過。以前在學生餐廳還算常吃。我不是特別愛吃。自從我家那位告訴我,學生餐廳做的不夠到地,自己做才真的好吃,之後我發現沒那麼難吃(可能我味覺變差啦!),真的蠻好吃的。德國菜因為不是吃新鮮感的,所以一般要加很多香料。這個紫甘藍就需要月桂葉、肉桂、荳蔻、多香果、次柏等。我上回回台灣,友人送了我一罐自己種的有機台灣土肉桂,我這次就派上用場了,香氣十足。 

Rotkohl.jpg
▲洋蔥、香料、糖、鹽、蘋果、蘋果汁、醋

吃這個主菜常配KasselerKasseler是一種豬排,用含亞硝酸鈉或鉀的鹽去醃過,然後再稍微醺熟。一般都是去肉舖買醃好的,然後回家加熱一下。典型德國菜,來德國可以試試吃。很平常的東西,幾乎賣德國菜的餐館一定有。配菜就是配白煮的馬鈴薯。

GEDC1552.JPG
▲紫甘藍、馬鈴薯、燻醃鹹豬排

材料:
大該一點五至兩公斤的紫甘藍
一至兩顆的洋蔥
兩顆蘋果
一杯蘋果汁
半杯白醋
香料:兩片肉桂葉、兩片月桂葉(lobeeren)、四顆多香果(Piment)、兩顆丁香(Nelken)、四顆次柏(Wacholder)
一湯匙糖,兩茶匙鹽(依喜好斟酌)

作法:
洋蔥用奶油或沙拉油爆香,放糖讓糖稍為焦一點。放所有的香料,甘藍切絲下去炒,然後蘋果且小粒也放下去炒。最後加蘋果汁、加醋、加鹽、在加點水(大概跟料一樣高,不用淹過),小火滾個一個小時,到菜變軟爛即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idenaeff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