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美術館的門票,兩張聖母像
上次提到去亞爾薩斯(Elsass)的一個古城Colmar時,因天氣不好,花了大錢去逛一個國際有名的美術館,叫菩提樹下(Unterlinden)。「菩提樹下」真的是個大大有名的美術館,其訪客人數僅僅次於羅浮宮,不過在台灣就沒甚麼名氣。「菩提樹下」這個名字在歐洲很常見,一般就是小餐館或酒店取這個名字。可想而知, 一定是當時房子蓋在大顆的菩提樹下方,或是原本的小顆的菩提樹長大啦!這個美術館以前是一個十三世紀初蓋的道明會修道院(Dominikanerinnen-Kloster),法國大革命時解散,十九世紀末年在僅存的一部分修道院建築物中改建成美術館。館內主要藏有上萊茵省自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藝術品。
這美術館最有名的館藏就是所謂的Isenheim 的聖壇(Isenheimer Altar)畫。聖壇就是教堂最前方放些聖品,神的雕像或畫像的地方,其實也就是像廟裡擺神明牌位的地方。如果到西方的教堂,一般在教堂前方有個台桌,或是有個瑪利亞或耶穌的畫像、雕像,以供膜拜。說到這個,我岔題一下,歐洲的文化是真的跟整個大基督教聯在一起。早期的畫家,音樂家,建築師,雕刻師….,沒有一個行業是不跟教堂做生意的。所以不可避免的,談藝術、聊音樂、評建築,甚至到醫療(因為教會有錢,修道士有閒)都要提到宗教這個部分。當然也有世俗的部分,我先不多說。
我不信教,對宗教的了解是從生活其他接觸裡了解的。所以如果有信徒認為我講得不對,那就多包涵啦!在講這個Isenheim聖壇前,我得再提個東西。就是天主教跟基督新教的不同。新教一般就指馬丁路德改革後的基督教,至於這裡頭又再分了很多教派,那就先不理它。舊教其實除了天主教外,回教跟猶太教也都算屬於舊教。舊教不像新教相信新約,新約就是在講耶穌的故事。他們(只猶太教及回教)以舊約的教條為主,不認為耶穌是彌賽亞,也就是預言中的救世主,他們認為真正的救世主還沒來。天主教在許多地方比較像我們在台灣認識的民俗宗教,她們也拜(意思是一樣的,不過作法不一樣),有大堆儀式,一堆聖人,也燒香。我現在提的都是非常簡略的劃分跟比較。
回來講Isenheim聖壇,這個聖壇是由Isenheim的道明會修道院(Dominikanerinnen-Kloster),天主教的修道院訂製的。這個道明會修道院裡住的是托缽修會(Bettelorden)的教士。中世紀時,托缽修會專門收納受麥角菌(Mutterkorn; Claviceps purpurea)感染的病人。麥角菌是一種長在裸麥上的菌,中毒後會有灼傷般的痛。中世紀相信這類的痛是被聖火灼痛或所謂的安東尼之火(Antoniusfeuer; 因為聖安東尼專門收容種麥角菌病毒的病人。有關聖安東尼亞的故事相當好玩,不過很長,就不提了)灼傷的。中世紀治病的方法之一就是帶病患到聖壇面前祈禱。一方面祈求神的幫助,另一方面,透過禱告讓病患的心靈沉靜下來。
▲這就是舊的道明會修道院,二次大戰後整修過
Isenheim其實離Colmar還有二十公里,在Colmar的南邊。這種修道院兼收容所一般是不會蓋在城中心,原因可想而知。法國大革名時,把這個聖壇搬遷到Colmar。究竟是誰完成了這個聖壇,其實不是非常的清楚。目前比較確定的說法是著名的德國畫家Matthias Grünewald。他專門畫聖像及宗教畫,有點像我們廟宇裡專門雕刻廟柱的師傅。所以我就叫他師傅(德文裡就叫他Meister Mathis)。但是他的真名又引起了很大的爭議,這有點像我們中文世界裡的字跟號。目前正式說法就叫他Matthias Grünewald或是Mathis Gothart Nithart。
▲也叫安東尼修道院,到現在還是可以感覺到當年的悠靜
這個聖壇畫高269公分,寬307公分。這個聖壇畫是個可展開式的畫架,德文裡叫Wandelaltar。我不知道中文藝術史怎麼稱呼。所謂的Wandelaltar就是從最外層畫的中央可以把畫打開,裡面一般又會有畫,或是有雕像。裡面跟外面看到的不一樣。Isenheim的這個聖壇一共有三層。最裡邊的是一個木雕,裡頭有三個聖人像。下面那張照片就是最外層的畫。中間的畫是描述耶穌受難的故事,右翼是聖安東尼,左翼是聖斯巴提楊(St. Sebastian)。最外層打開後,中間的那層畫是有關耶穌誕生的事蹟。
▲舊修道院裡的教堂,現為展覽聖壇的畫。這些聖壇畫幾乎都真人大小,看起來非常的震撼。顏色也極為鮮艷,視覺效果奇佳。所以說中世紀的人就知道如何透過視覺媒體達到影響人心的效果。
▲我借的導覽手機
這個美術館提供了展覽語音導覽。也就是說可以向櫃檯借放音機來聽,自己逛館。那個導覽機長的就像手機一樣,可以撥號。每幅畫的下方會有個標籤,上面註明畫的名字,作者,及簡略介紹。旁邊還有個號碼,標示語音導覽的號碼。撥這個號碼就聽得到詳細的語音資料。
▲右下角那個142就表示我該撥142。然後就會聽到導覽語音訊息。我很久沒逛台灣各大展覽館,不知道最新狀況。以前故宮也有這類的導覽機,不過不是這樣手機型的。
▲這兩幅畫在說聖安東尼受魔鬼試探的故事,這幅畫在歐洲畫作上的影響極為深遠,著名的尼德蘭畫家Hieronymus Bosch 所畫的人間樂園( Garten der Lüste),就深受此畫影響。
有關這個聖壇畫的細節,我就不再多費唇舌,我這裡介紹兩個德文的網站,是在講這個聖壇畫的細節。有很多張圖片可以看看。
德文版維基百科上的解說
Homepage von Dr. Joerg Sieger
這個聖壇主要要傳達的是聖母領報(Verkündigung)的故事。所以裡頭有很多小細節是很精彩的。如我常說人性是非常類似的。聖壇畫像中光是人物上的構思,小細節至衣物的材質,小飾物,都是非常謹慎籌劃過。我們在這個美術館待了三個多小時,就可想見其內容之精彩及豐富。
▲各式各樣的聖母像,有點像我們的媽祖。天主教裡,這種對聖母的尊崇,是很特別的。可以看到每個聖母都長得不大一樣,各有其婉約的一面。
一樓的展覽場除了這個有名的Isenheim聖壇畫外,還展了許多中世紀有名畫家的畫。我也就不一一講了。看這些畫,真的很驚嘆人類的創造力。中世紀畫家展現的藝術技巧,對視覺效果的了解,以及當時基督教對整個歐洲文明的影響,嘆為觀止。
▲看到同類了,好可憐喔!怎麼被銬上頸鍊了!沒猴權的時代!
▲修道院都有自己的酒窖,都會自己釀酒
▲這就是烘培蛋糕的模子,這種特別的模子有個名字叫Gugelhupf,所以做出來的蛋糕就叫這個名字。中文裡有人翻譯為咕喀霍夫或咕咕霍夫蛋糕。在中德叫Napfkuchen。
我們逛完了一樓的展覽場,接著逛二樓的事物展。二樓的展覽場有收集了很多十九世紀末以來的用品。有一些是教堂裡的聖具,如蠟燭臺,十字架等。也展示了許多家具,像嬰兒床,嬰兒車,大立鐘,也有一些樂器。反正應有盡有。我這裡要提一下的是,我這次回台,看到有店家賣所謂的咕咕霍夫蛋糕。店員看我買了些所謂的歐式麵包,就急忙向我推銷這個咕咕霍夫蛋糕。馬上第一句話就告訴我這是亞爾薩斯的名產。我一聽就愣住了,我回了一句,「亞爾薩斯最有名吃的就是鹹的洋蔥薄餅(Flammkuchen)跟蘋果酒(Cidre),哪來的這個蛋糕?」這個咕咕霍夫蛋糕在歐洲到處有,是個家常蛋糕,特別是在南德、奧地利,跟西法,非常常見的東西。就像我們的紅豆湯、蓮子木耳湯到處都有,到處買得到。當然有那種特別食譜。不過一般就不會這樣叫。這個店員接著跟我說,我們講的是不一樣的地方。我問了一句「妳說的亞爾薩斯,就是德法邊境那個亞爾薩斯,要不然哪一個?」。結果是,那位店員連她要介紹的亞爾薩斯在哪都不知道。咕咕霍夫指的只是用那個模子烤出來的蛋糕,沒甚麼特別的。所以說,商人們到處哄騙顧客。記得,以後人家說咕咕霍夫蛋糕如何如何,就告訴他,那不過是個用酵母發的蛋糕,有些有加杏仁粉、或葡萄乾,沒甚麼特別的。
▲看到了喔!上面這個就是咕咕霍夫蛋糕法文的寫法,德文的寫法我在上一張照片下方就寫上了。以後商人騙你說這是歐洲某地名產,就要告訴他不要嘑巄你(你要是喜歡吃,那就另當別論)
▲舊式的大雪橇
▲各式各樣的鑰匙,大概是以前大門,或是城門的鑰匙。中間那隻大概有五十公分長。
▲從美術館二樓下眺
留言列表